羌族建筑
時間:2023-07-27 閱讀:2137

4bc3b864477d4a6c8ae9478d658b5f44.jpeg


      羌族一般在向陽、背風,有耕地和水源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帶筑屋造房,由幾戶或幾十戶形成自然村寨。

      建筑大致分為兩類:碉樓與碉房。碉樓屬古代建筑遺存,漢代稱“邛籠”。早在2000年前《后漢書·西南夷傳》就有:冉駹人,“依山居止,壘石為屋,高者至十余丈”的記載,是用來御敵、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筑,多矗立于關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,以石砌筑,外觀雄偉,堅固實用,樓體呈四角、六角或八角形,上細下粗,棱角突出,結構嚴密,內有六七層,最高的達十三四層。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"永平堡",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。

       碉房也叫“莊房”,為居住用房。呈方形,一般分三層(也有兩層和四層)。上層堆放糧食,中層住人,下層圈養牲畜。樓層之間用獨木做的鋸齒狀樓梯連接。房頂可脫粒、曬糧、晾衣,四角設有塔形石龕,上置白石,為天神居所。中層樓內兩端為臥室,中間為堂屋,是平時全家聚會、接待客人、歡慶歌舞以及舉行祭祀的重要地方,內設神龕,供奉祖先、家神諸多神靈,并砌有火塘,火種終年不熄,有“萬年火”之稱。碉房的建筑,就地取材,以土石為料,不繪圖、不吊線,也不用柱架支撐,均由當地的男勞力壘石砌成,他們巧妙地結合地形,分臺筑室,碉房形式多樣,層次不一,冬暖夏涼,牢固耐用。


;
俄罗斯大黑屌